我国非综合性高校法学专业的分类培养

被引:5
作者
徐英军
机构
[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法律系
关键词
非综合性院校; 法学本科教育; 分类培养; 多样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4 [];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背景、学生发展的主观需求以及众多非综合性院校法科的生存危机和比较优势,都要求非综合性院校将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多样化准高级法律人才",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兼顾学生职业取向,办学思路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培养模式由大一统向分类培养、特色教育转变,构建"两段"(通识教育阶段和分类培养阶段)、"三类"(学术奠基型、法律实务型和跨专业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灵活化、质量标准多样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3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高等法学教育三十年发展回顾 [J].
徐卫东 .
当代法学, 2008, (01) :3-10
[2]   论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改革 [J].
滕金芳 .
当代教育论坛, 2007, (09) :37-38
[3]   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 [J].
蔡克勇 .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04) :7-9+15
[4]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总结报告 [J].
杨德广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1, (04) :3-6
[5]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 [J].
顾明远 .
中国高等教育, 2001, (09) :19-20
[6]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J].
潘懋元 .
江苏高教, 2000, (01) :6-10
[7]  
一颗公心 一支硬笔 一张铁嘴[M].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黄莹, 2004
[8]  
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曾宪义, 2002
[9]  
比较法总论[M].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德)茨威格特(Zweigert,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