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基于收入分配的新视角

被引:14
作者
江春
吴宏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国际收支; 内外均衡; 收入分配;
D O I
10.19654/j.cnki.cjwtyj.2009.10.005
中图分类号
F832.6 [汇兑、对外金融关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是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收入分配的失衡,即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过高且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且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功能性收入分配的失衡,即中国的生产要素没有按照其对生产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则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还将持续下去。这意味着,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国际收支本身,而是要在制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即通过"对个人放权让利"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以此形成真正的市场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促进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 [J].
苏明 ;
刘军民 ;
张洁 .
财政研究, 2008, (07) :20-33
[2]   我国储蓄/投资差额的结构分析与经常项目顺差 [J].
林桂军 ;
Ronald Schramm .
财贸经济, 2008, (04) :11-17+128
[3]   深化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J].
庄荣盛 .
社会科学, 2007, (11) :34-42
[4]   矿产资源价格扭曲:成因、影响及改革建议 [J].
郝瑞彬 ;
尹力军 ;
王伟毅 .
中国物价, 2007, (11) :8-10+18
[5]   储蓄大于投资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 [J].
许少强 ;
焦武 .
财经科学, 2007, (09) :105-111
[6]   对外负债结构与国内制度:中国引进外资为何以FDI为主 [J].
王信 .
世界经济, 2007, (09) :31-37
[7]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J].
李扬 ;
殷剑峰 .
经济研究, 2007, (06) :14-26
[8]   制造业、土地成本与中国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化决定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 [J].
张涛 ;
李波 ;
卜永祥 ;
伍超明 .
金融研究, 2007, (03) :10-24
[9]   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J].
余永定 ;
覃东海 .
世界经济, 2006, (03) :31-41
[10]   中国的利率体系:现状及其改革 [J].
李扬 ;
殷剑峰 .
中国金融, 2005, (06) :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