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停顿与语义理解

被引:15
作者
吴为善
机构
[1]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语义理解; 多义; 交际环境; 施事; 动宾结构; 受事; 修饰成分; 语义平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节奏停顿指语流中长度大致相等的音节群之间的空隙,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语音的“零形式”,就如一个音节没有声母称为“零声母”一样。历来对有声语言的研究偏重“有声的”成分,如音段、音节、音节群等等,而对“无声的”成分,如停顿,较为忽略。其实节奏停顿不仅能表现语言的音乐美,更重要的是大小不等的停顿是结构层次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人们的语义理解。本文即试图对节奏停顿和语义理解之间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 一 谈到语义理解,我们想从分析歧义形式入手。在语言的静态形式(即未进入现实交际状态)中,有一些被称为歧义的形式。如常为语言学家所例举的“咬死了猎人的狗”,既可理解为“咬死了/猎人的狗”,也可以理解为“咬死了猎人的/狗”。其实,歧义是对多义而言。一个语言形式有多种解释,从整体分析来看,是多义;从单一理解来看,就是歧义。对歧义的分析能够揭示语言句法和语义方面的许多内在规律,很值得研究。有人说,这些所谓的歧义句进入交际环境中不会有歧义,故不值得研究,这是一种误解。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语文常谈[M]. 三联书店 , 吕叔湘 著, 1980
[2]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商务印书馆 , 吕叔湘 著, 1979
[3]  
汉语口语语法[M]. 商务印书馆 , 吕叔湘译,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