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东亚夏季风波包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4
作者
李湘
肖天贵
向洋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指数; 波包传播; WPD;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EP/NCAR 850hPa风场资料和高度场资料,分析了1998年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与波动能量传播特征,表明东亚夏季风存在着加强和减弱的阶段性特征,其季风的爆发、加强、北推东扩与波包的加强和传播有显著的联系。在季风加强期,中、低纬地区一般为波包大值区并有波包加强和向东传播。东亚夏季风爆发前,季风加强主要受中低纬度系统能量的东传影响;东亚夏季风爆发后,季风加强期波包的经向传播十分明显,但期间波包也表现出一定的北传特征,表明低纬地区的系统能量也起一定作用。在东亚夏季风减弱期东亚为波包小值区控制,显示出在季风减弱阶段波包能量的传播也有减弱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365 / 36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J].
闫俊岳 ;
唐志毅 ;
姚华栋 ;
张秀芝 ;
柳艳菊 ;
李江龙 .
气象学报, 2003, (05) :569-579+641
[2]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J].
张庆云 ;
陶诗言 ;
陈烈庭 .
气象学报, 2003, (05) :559-568
[3]   1999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物理机制研究 [J].
孙颖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03, (04) :406-420
[4]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Ⅱ:数值试验[J]. 刘屹岷,陈仲良,吴国雄.气象学报. 2003(01)
[5]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Ⅰ:个例分析[J]. 刘屹岷,陈仲良,毛江玉,吴国雄.气象学报. 2003(01)
[6]   波包传播诊断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J].
缪锦海 ;
肖天贵 ;
刘志远 .
气象学报, 2002, (04) :461-467
[7]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J].
何金海 ;
徐海明 ;
周兵 ;
王黎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333-344
[8]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 [J].
阎俊岳 .
气象学报, 1997, (02) :47-59
[9]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结构及其中期变动 [J].
陈隆勋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4, (06) :744-758
[10]  
A study of circul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Asian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s with their interaction[J] . Zhu Qiangen,He Jinhai,Wang Panxing.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198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