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机制

被引:11
作者
王文广
高宁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西斜坡区; 萨二、三油层组; 油气; 成藏机制; 主控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藏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和断层遮挡5种类型,分布在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且具有油气同层,气在上油在下的特征.油源对比表明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和嫩一段源岩;油气成藏主要有2个时期,第1期为嫩江组沉积末期,第2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老第三纪沉积初期.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认为该区存在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和断层遮挡圈闭3种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研究表明: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是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位于油气运移方向上的各种类型的圈闭应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26+123 +2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大庆长垣以东深层天然气成藏系统及其形成期 [J].
朱福祥 ;
张秀荣 ;
徐东芳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2, (03) :15-17+114
[2]   油藏成藏年代学分析 [J].
辛仁臣 ;
田春志 ;
窦同君 .
地学前缘, 2000, (03) :48-54
[3]   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定年分析油气藏形成期 [J].
王飞宇 ;
郝石生 ;
雷加锦 .
石油学报, 1998, (02) :51-54+6
[4]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定年分析烃类进入储集层的时间 [J].
王飞宇 ;
何萍 ;
张水昌 ;
赵孟军 ;
雷加锦 .
地质论评, 1997, (05) :540-546
[5]  
松辽盆地流体历史与油气藏形成分析[M]. 贵州科技出版社 , 楼章华等著, 1998
[6]  
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高瑞祺等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