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境应力场寻找中国大陆地区的潜在震源区

被引:26
作者
陈培善,白彤霞,肖磊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地震破裂模式;构造剪应力;环境剪应力;潜在震源区;地震危险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1 [地震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地壳介质是一种里面存在着许多裂纹的非完整介质.断裂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介质的强度远低于完整介质的强度.笔者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裂纹在合适的条件下由稳态扩展逐渐发展到失稳扩展的结果,地震破裂即为断裂力学所阐明的低应力快速破裂现象.快速破裂的出现必需要有局部应力和应变的高度集中.根据Knott(1973)对裂纹尖端进行的弹塑性应力分析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力状态对裂纹的扩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应力集中,在裂纹尖端必然形成一个塑性区.塑性区中的位移已不是弹性位移,而是塑性位移σ,这里,τ0是作用剪应力,它相当于地震发生时的初始应力或构造应力,α是裂纹半长,μ是刚性模量,τy是介质剪切屈服强度.而地震位错恰恰是发生在形成塑性区的裂纹末端.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假定,设位错D(ξ1,t)为文中的公式(5),地震最大位移为,式中,L是断层长度.若刚性模量μ取上地壳的数值,μ=33GPa,介质剪切屈服强度τy取实验室给出的平均值τy=30MPa,那么,根据Dmax和L的观测值,利用此公式就可以估计大震的构造剪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全球的大震构造剪应力值大多数在5—20MPa之间,有地区差异,平均为10MP
引用
收藏
页码:294 / 304
页数:1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