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实证研究
被引:41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佟孟华
刘迎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刘迎春
机构
:
[1]
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来源
: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
2012年
/ 02期
关键词
:
融资方式;
融资效率;
面板数据;
D O I
:
10.19653/j.cnki.dbcjdxxb.2012.02.006
中图分类号
:
F276.3 [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
学科分类号
:
1203 ;
摘要
:
本文构建混合效应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辽宁省9家上市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债务融资能增加企业的融资效率,而股权融资则导致企业融资效率下降;上市时间越晚的企业,其债务融资所带来的融资效率越高。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实证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3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
[J].
陈晓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南大学商学院
陈晓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剑
.
管理工程学报,
2006,
(01)
:1
-6
[2]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比较
[J].
方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方芳
;
曾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曾辉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
(04)
:38
-42
[3]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成本实证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廖理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正芹
.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06)
:63
-69
[4]
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研究与政策路径——理论分析与宁波个案实证研究
[J].
徐洪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
徐洪水
.
金融研究,
2001,
(11)
:47
-53
[5]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启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连杰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捍宁
.
世界经济研究,
1999,
(02)
:52
-54
[6]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 . Franco Modigliani,Merton H. Mille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58 (3)
←
1
→
共 6 条
[1]
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
[J].
陈晓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南大学商学院
陈晓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剑
.
管理工程学报,
2006,
(01)
:1
-6
[2]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比较
[J].
方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方芳
;
曾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曾辉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
(04)
:38
-42
[3]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成本实证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廖理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正芹
.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06)
:63
-69
[4]
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研究与政策路径——理论分析与宁波个案实证研究
[J].
徐洪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
徐洪水
.
金融研究,
2001,
(11)
:47
-53
[5]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启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连杰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捍宁
.
世界经济研究,
1999,
(02)
:52
-54
[6]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 . Franco Modigliani,Merton H. Mille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58 (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