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以来新构造上升速度和形式
被引:23
作者
:
谢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省土壤研究所地理研究室
谢明
机构
:
[1]
广东省土壤研究所地理研究室
来源
:
第四纪研究
|
1990年
/ 04期
关键词
:
长江三峡;
第四纪;
新构造上升速度和形式;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本文以长江三峡地区各级夷平面和阶地作为重要标志,用地层学、古地磁测年、热释光测年和14C测年等手段,确定了它们的时代,从而分别计算2Ma、0.73Ma和0.2Ma以来的新构造上升速度。本文还探讨了新构造上升的特征:(1)长江三峡是一个以巴东为中心的不对称的新构造穹形隆起区,宜昌以东和万县以西是相对坳陷区;(2)2Ma以来,新构造上升节奏为缓慢—较快—较慢;(3)0.73Ma以来,新构造上升中心有向东迁移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08 / 31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下蜀黄土形成年代的探讨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良梧
;
L.Ellle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L.Elller
.
土壤,
1988,
(03)
:162
-163
[2]
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
[J].
杨达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
杨达源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03)
:466
-474
[3]
三峽地区喀斯特洞穴及动物群
[J].
黄万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黄万波
.
地理研究,
1986,
(04)
:78
-85
[4]
初论拱坳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以鄂西江汉地区为例
[J].
任镇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省地震局
任镇寰
;
李安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省地震局
李安然
.
西北地震学报,
1984,
(03)
:68
-76
[5]
从长江三峡东段地震与构造关系探讨弱震区的地质构造标志
[J].
李安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李安然
.
西北地震学报,
1982,
(04)
:104
-109
[6]
长江峡东的地震构造浅析
[J].
李安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李安然
.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1,
(01)
:73
-82
[7]
荆江地貌与第四紀地质
[J].
杨怀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杨怀仁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9,
(02)
:79
-92+122
[8]
长江河流发育史的补充研究
[J].
袁复礼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地质学院教授
袁复礼
.
人民长江,
1957,
(02)
:1
-9
[9]
四川盆地中的幾種地形与其形成史
[J].
侯德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四川省地质调查所,
侯德封
;
杨敬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四川省地质调查所,
杨敬之
.
地质论评,
1939,
(05)
:315
-321+395
[10]
第四纪地质[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杨怀仁主编, 1987
←
1
2
→
共 11 条
[1]
下蜀黄土形成年代的探讨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良梧
;
L.Ellle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L.Elller
.
土壤,
1988,
(03)
:162
-163
[2]
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
[J].
杨达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
杨达源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03)
:466
-474
[3]
三峽地区喀斯特洞穴及动物群
[J].
黄万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黄万波
.
地理研究,
1986,
(04)
:78
-85
[4]
初论拱坳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以鄂西江汉地区为例
[J].
任镇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省地震局
任镇寰
;
李安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省地震局
李安然
.
西北地震学报,
1984,
(03)
:68
-76
[5]
从长江三峡东段地震与构造关系探讨弱震区的地质构造标志
[J].
李安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李安然
.
西北地震学报,
1982,
(04)
:104
-109
[6]
长江峡东的地震构造浅析
[J].
李安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李安然
.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1,
(01)
:73
-82
[7]
荆江地貌与第四紀地质
[J].
杨怀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杨怀仁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9,
(02)
:79
-92+122
[8]
长江河流发育史的补充研究
[J].
袁复礼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地质学院教授
袁复礼
.
人民长江,
1957,
(02)
:1
-9
[9]
四川盆地中的幾種地形与其形成史
[J].
侯德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四川省地质调查所,
侯德封
;
杨敬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四川省地质调查所,
杨敬之
.
地质论评,
1939,
(05)
:315
-321+395
[10]
第四纪地质[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杨怀仁主编, 1987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