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从人称和“了2”的搭配看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
被引:26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乐耀
机构
: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来源
:
中国语文
|
2011年
/ 02期
关键词
:
传信;
信息知晓度;
人称;
了2;
交际互动he;
collo;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
0501 ;
050103 ;
摘要
:
本文通过一定规模的真实语料对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与传信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考察,发现"了2"偏爱出现在与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句子之中,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使用传信语的数量要比其他人称多,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偏爱主观传信语而第二、三人称则偏爱客观传信语,并从交际双方对信息的知晓度和权威性角度来解释上述规律。本文从人称、语气、信息传递等多角度研究汉语传信范畴在言语交际中的表现,有助于动态考察传信范畴,以及传信范畴与其他范畴的互动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32+191 +19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论汉语的传信表达——以插入语研究为例
[J].
张成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成福
;
余光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余光武
.
语言科学,
2003,
(03)
:50
-58
[2]
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
[J].
李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语言学系
李讷
;
安珊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语言学系
安珊笛
;
张伯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语言学系
张伯江
.
中国语文,
1998,
(02)
:93
-102
[3]
认识观的语法表现
[J].
张伯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张伯江
.
国外语言学,
1997,
(02)
:15
-19
[4]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
[J].
刘勋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刘勋宁
.
方言,
1985,
(02)
:128
-133
[5]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陈颖, 2009
[6]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商务印书馆 , 吕叔湘主编, 1999
[7]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videntiality
[J].
Lazard, G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49 Avenue de l'Observatoire
Lazard, G
.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1,
33
(03)
:359
-367
←
1
→
共 7 条
[1]
论汉语的传信表达——以插入语研究为例
[J].
张成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成福
;
余光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余光武
.
语言科学,
2003,
(03)
:50
-58
[2]
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
[J].
李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语言学系
李讷
;
安珊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语言学系
安珊笛
;
张伯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语言学系
张伯江
.
中国语文,
1998,
(02)
:93
-102
[3]
认识观的语法表现
[J].
张伯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张伯江
.
国外语言学,
1997,
(02)
:15
-19
[4]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
[J].
刘勋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刘勋宁
.
方言,
1985,
(02)
:128
-133
[5]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陈颖, 2009
[6]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商务印书馆 , 吕叔湘主编, 1999
[7]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videntiality
[J].
Lazard, G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49 Avenue de l'Observatoire
Lazard, G
.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1,
33
(03)
:359
-36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