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亿多年前由红藻堆积而成的下马岭组油页岩

被引:55
作者
张水昌 [1 ]
张宝民 [1 ]
边立曾 [2 ]
金之钧 [1 ]
王大锐 [1 ]
陈践发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下马岭组油页岩; 红藻; 17α(H)-重排藿烷; 下马岭组; 新元古界; 河北下花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2 [油页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河北下花园新元古界青白口系(距今900~873Ma)下马岭组第三段厚约350m的碳-硅泥岩建造中,发现一套主要由黑色含泥硅质岩和黑棕色纸片状页岩构成的油页岩.油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介于21.41%~22.91%,沥青“A”介于0.5776%~0.8787%,含油率介于5.29%~10.57%;对黑棕色纸片状油页岩进行超薄切片观察及干酪根鉴定,发现其生烃母质主要是底栖红藻,红藻特有的四分孢子囊清晰可见,且相当丰富.这种主要由红藻构成的生烃母质具有如此高的TOC和沥青“A”含量从而成为优质烃源岩的实例鲜见报道.油页岩抽提物中富含17α(H)-重排藿烷和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甾烷含量较少.这些特征明显有别于该区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抽提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由于该套沉积岩中的生物构成简单,因此,这些分子标志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底栖红藻生物的分子组成特征.根据岩石类型组合和沉积层序分析,这套含油页岩的碳-硅泥岩建造发育在下马岭组第三段最大海泛面时期的深水海湾环境中,并受到了海底热水流体活动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636 / 64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河北张家口下花园地区新元古代下马岭组油页岩中的红藻化石 [J].
边立曾 ;
张水昌 ;
张宝民 ;
王大锐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5, (03) :209-216
[2]   河北张家口下花园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红藻石”的发现 [J].
张水昌 ;
张宝民 ;
边立曾 ;
王大锐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5, (02) :121-126
[3]   华北新元古界下马岭组富有机质层段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J].
陈践发 ;
孙省利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2) :110-114
[4]   库车坳陷却勒1井原油的重排藿烷系列及油源对比 [J].
肖中尧 ;
黄光辉 ;
卢玉红 ;
吴懿 ;
张秋茶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2) :35-37
[5]   柯克亚凝析油气藏的油源研究 [J].
肖中尧 ;
唐友军 ;
侯读杰 ;
张秋茶 ;
王福焕 ;
卢玉红 .
沉积学报, 2002, (04) :716-720
[6]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生烃潜力与勘探前景分析 [J].
方杰 ;
刘宝泉 ;
金凤鸣 ;
刘敬强 ;
鱼占文 .
石油学报, 2002, (04) :18-23+6
[7]   17α(H)-重排藿烷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指相意义 [J].
赵孟军 ;
张水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1) :36-38+13
[8]   塔里木盆地轮台断隆带中新生代陆相原油成因及其源岩潜力评价 [J].
张水昌,邓攀,彭燕,徐志明,李梅,肖中尧,阎刚 .
新疆石油地质, 1995, (04) :307-311+382-383
[9]   冀北宽城地区中上元古界、寒武系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及油源探讨 [J].
刘宝泉 ;
方杰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89, (01) :16-32
[10]   冀辽坳陷中—上元古界原生油气远景 [J].
郝石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4, (04) :34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