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压下华南Ⅰ型和S型花岗岩的波速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14
作者
杨树锋
陈汉林
姜继双
竺国强
谢鸿森
侯渭
张月明
徐惠刚
机构
[1]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I型花岗岩; S型花岗岩; 弹性波波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高温高压下应用全波震相分析方法对两类花岗岩类进行了弹性波波速的测量,发现两类花岗岩的波速值随所加的温度和压力有各自的变化规律石型花岗岩的波速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比Ⅰ型花岗岩波速变化大.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华南两类花岗岩的波速“软化点”,两类花岗岩的波速“软化”的条件明显不同,S型花岗岩出现“软化点”的深度为15km左右,“软化”后的波速为5.62km/s;而Ⅰ型花岗岩则达到26km,“软化”后的波速为6.08km/s.结合地球物理探测的结果,认为地球物理探测中所得到的中上地壳和下地壳内部低速层的存在与不同类型花岗岩的部分熔融有关.中、上地壳内部存在的低速层很可能与S型花岗岩部分熔融有关,下地壳内部低速层很可能是Ⅰ型花岗岩岩浆发育的位置.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岩石物理化学与岩石物理学 [J].
邓晋福 .
地学前缘, 1994, (Z1) :57-63
[2]   九十年代岩石学的发展趋向 [J].
莫宣学 .
地学前缘, 1994, (Z1) :52-56
[3]   高温高压下测量岩石矿物波速的新方法及其意义 [J].
谢鸿森 ;
张月明 ;
徐惠刚 ;
侯渭 ;
郭捷 ;
赵鸿儒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3, (08) :861-864
[4]   糜棱岩、混合岩、花岗岩三者成因联系——粤西深层次推覆构造研究的特殊意义 [J].
张伯友 ;
俞鸿年 .
地质论评, 1992, (05) :407-413+487
[5]   剪切生热与花岗岩部分熔融——关于喜马拉雅地区逆冲断层与地壳热结构的分析 [J].
朱元清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1990, (04) :408-416
[6]   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 [J].
廖其林 ;
王振明 ;
王屏路 ;
余兆康 ;
黄向荣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7, (12) :933-935
[7]  
中国东南海陆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研究.[M].李继亮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  
全波震相分析.[M].赵鸿儒等著;.地震出版社.1991,
[9]  
地球物质研究.[M].谢鸿森等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
[10]  
成对花岗岩带和板块构造.[M].杨树锋著;.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