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和施肥对半干旱区作物地上部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35
作者
郭胜利
吴金水
党廷辉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施肥; 轮作; 土壤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了解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是建立持续发展措施的关键。【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1984~2002)中的10个典型处理为基础,分析了地上部生物量和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变化,探讨半干旱区轮作和施肥对0~20cm土层有机碳的影响,10个典型处理分别为休闲(F);冬小麦连作体系中的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W/W+CK)、化肥(W/W+NP)、化肥有机肥(W/W+NP-FYM);冬小麦-冬小麦+糜子-豌豆轮作体系中的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W/WM/P+CK)、化肥(W/WM/P+NP)、化肥有机肥(W/WM/P+NP-FYM)处理;1个冬小麦—冬小麦-红豆草轮作处理(W/W/S+NP);人工苜蓿中2个施肥处理:不施肥(A/A+CK)和化肥有机肥处理(A/A+NP-FYM)。【结果】冬小麦连作体系(W/W)中,不施肥处理(W/W+CK)的地上部生物量平均为3.3t·ha-1,化肥处理(W/W+NP)和化肥有机肥处理(W/W+NP-FYM)依次为7.5和11.2t·ha-1;冬小麦-冬小麦+糜子-豌豆轮作(W/WM/P)体系中,不施肥处理(W/WM/P+CK)地上部生物量平均3.1t·ha-1,W/WM/P+NP和W/WM/P+NP-FYM地上部生物量依次为7.1和8.3t·ha-1;冬小麦-冬小麦-红豆草轮作(W/W/S+NP)为8.5t·ha-1;苜蓿连作不施肥(A/A+CK)和化肥有机肥处理(A/A+NP-FYM)体系地上部生物量依次为4.1和5.0t·ha-1。18年期间,W/W+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6.7g·kg-1)无显著变化,W/W+NP和W/W+NP-FYM处理提高13%和51%;W/WM/P+CK土壤有机碳含量(7.0g·kg-1)无显著变化,W/WM/P+NP和W/WM/P+NP-FYM土壤有机碳提高7%和47%;W/W/S+NP处理土壤有机碳提高了29%;A/A+CK和A/A+NP-FYM处理有机碳提高了43%和71%。【结论】轮作与施肥显著影响土壤碳输入量,18年期间土壤蓄存的碳与累计输入土壤的有机碳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SOC=1.65CReturned+5.95,R2=0.95**)。秸秆还田、草粮轮作或退耕还草是改善该地区土壤质量,实现土壤蓄存碳潜力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744 / 75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施肥对半干旱地区小麦产量、NON累积和水分平衡的影响 [J].
郭胜利 ;
党廷辉 ;
郝明德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4) :754-760
[2]   黄土高原地区施肥对苜蓿生产力的影响 [J].
郝明德 ;
张春霞 ;
魏孝荣 ;
王旭刚 ;
高长青 .
草地学报, 2004, (03) :195-198
[3]   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与空间分布分析 [J].
解宪丽 ;
孙波 ;
周慧珍 ;
李忠佩 ;
李安波 .
土壤学报, 2004, (01) :35-43
[4]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J].
劳秀荣 ;
孙伟红 ;
王真 ;
郝艳如 ;
张昌爱 .
土壤学报, 2003, (04) :618-623
[5]   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学研究 [J].
郭彦军 ;
徐恢仲 ;
张家骅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6) :484-486
[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间根系发育能力的初步研究 [J].
郭正刚 ;
张自和 ;
肖金玉 ;
侯扶江 ;
陆妮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1007-1012
[7]   中国东部主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与趋势分析 [J].
李忠佩 ;
林心雄 ;
车玉萍 .
土壤学报, 2002, (03) :351-360
[8]   陕西省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 [J].
彭琳 ;
彭珂珊 .
西北农业学报, 1998, (02) :107-111
[9]   高原沟壑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肥料投入 [J].
郝明德,张俊兴,胡克昌 .
水土保持通报, 1995, (06) :16-21
[10]   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 [J].
林葆 ;
林继雄 ;
李家康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4, (01)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