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冻融对东北地区典型土壤氮磷浓度的影响

被引:15
作者
胡钰 [1 ,2 ,3 ]
香宝 [1 ,2 ]
刘玉萍 [4 ]
汪太明 [1 ,3 ,5 ]
马广文 [1 ,2 ,3 ]
方广玲 [1 ,2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3]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4]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5]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关键词
交替冻融; 氮磷浓度; 土壤; 腐殖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31.3 [土壤污染化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0903 ;
摘要
研究了交替冻融对东北地区黑土、暗棕壤和水稻土中的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次交替冻融后,三种类型土壤的全氮浓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在交替冻融过程中,硝化与反硝化共同作用并不明显。由于冻融作用增强土壤释水性和水分渗透性,经15次交替冻融后,黑土、暗棕壤和水稻土的有效氮浓度均有所升高,以水稻土最显著,上升了31.25%。三种土壤全磷浓度均在初次冻融后大幅增高,总体呈升高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冻融作用破坏了土壤团聚体,增加了与消化液反应的机会。经15次交替冻融后,黑土和水稻土的有效磷浓度分别上升17.72%和56.16%,暗棕壤的有效磷浓度下降35.19%,这说明交替冻融过程中土壤有效磷的变化不但取决于土壤的C/P,还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林地的有效磷浓度可能由于发生磷的净固定而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333 / 338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