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芙蓉洞崩塌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3
作者
黄保健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芙蓉洞; 次生化学沉积; 崩塌作用; 同位素测年; 重庆市武隆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5 [岩溶(喀斯特)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洞穴调查和各类次生化学沉积物同位素测年技术等方法,对芙蓉洞内崩塌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芙蓉洞内崩塌物规模巨大,为多期次崩塌作用的产物,分别形成于大于35万年、35~20万年间、10~2.6万年间、2.5万年后及旅游开放后的1995、2000、2003、2008年,既有洞顶围岩的规模性崩塌,也有洞顶石钟乳的崩落和洞底石笋、石柱的倒塌,分别起因于地壳抬升背景下洞内水流下切使原先浮力消失引起洞顶围岩地应力失衡、洞顶石钟乳不断联合使重量超过联合体-洞顶围岩接触面的临界结合力和洞底石笋、石柱受崩落的钟乳石砸中或强地震引发。崩塌作用引起了洞腔的规模性扩大、钟乳石景观和旅游设施的破坏、被迫改变游览线路等环境效应。针对芙蓉洞崩塌特点,提出了洞穴旅游开发的一些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喀斯特天坑略论 [J].
朱学稳 ;
朱德浩 ;
黄保健 ;
陈伟海 ;
张远海 ;
韩道山 .
中国岩溶, 2003, (01) :51-65
[2]   芙蓉洞的次生化学沉积物 [J].
朱学稳 .
中国岩溶, 1994, (04) :357-368
[3]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M].刘斌; 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4]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 探测 定义与研究.[M].朱学稳等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  
喀斯特地貌与洞穴.[M].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 编.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