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线虫越冬虫态的类脂质体和线虫对pH、盐浓度适应性的研究

被引:8
作者
LIN Maosong LIU Xinyu WEN Ling and FANG Zhongda Department of Plant Protec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 ]
机构
[1] 林茂松
[2] 刘新宇
[3] 文玲
[4] 方中达本
[5]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
关键词
甘薯;马铃薯腐烂线虫;生态学;类脂质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315.9 [];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为害甘薯的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destructor)在土壤中以幼虫和成虫越冬,以幼虫为主。其中,70%虫体的肠区部位出现类脂质体。质体呈圆形至椭圆形,无颗粒状物,每一虫体内常有5~6个质体,多者达12~15个。这种线虫的口针和背食道腺管清楚,但食道腺体部位结构模糊。低温试验结果表明,-5℃至-15℃即可导致虫体产生类脂质体,而干燥和缺乏营养处理都不能引起虫体出现这一现象。将有类脂质体的线虫接种到甘薯感病品种薯块,22℃,30天后,虫体内的类脂液泡全部消失。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环境条件的甘薯茎线虫病病原线虫耐盐性有差异。盐滩附近病薯中的线虫耐盐性明显高于内陆地区线虫,在3%NaCl溶液中,死亡率只有21%。酸碱梯度试验证实,这种线虫存活的最适pH为6.2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0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