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法律框架思考

被引:20
作者
宣文俊
机构
[1] 华东政法学院
关键词
金融业; 经营模式; 法律框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28 [金融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沿革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然后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其中,可以将美国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看作是进入典型的分业经营时期的标志,又可将美国于1999年11月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作为其回归混业经营的里程碑,期间长达66年。目前,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采用了混业经营的模式。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面临着全面对外开放、竞争日趋加剧的局面,如何选择我国金融业经营的模式?如何采用混业经营?其法律框架又如何?这些问题正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拟在分析这两种模式各自利弊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业可能推进的混业经营模式,在法律框架上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见解和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关于经济学研究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的思考 [J].
宜文俊 .
上海经济研究, 2003, (11) :45-48
[2]  
金融业的分与合:全球演进与中国实践.[M].邵东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M].贺小勇著;.法律出版社.2002,
[4]  
金融控股公司.[M].安志达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银行家.[M].[美]迈耶(M· Mayer) 著;杨敬年 译.商务印书馆.1982,
[6]  
金融控股集团的超前发展与滞后监管.[N].王永生;.中国经济时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