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诱导异源四倍体、新四倍体及异源三倍体白鲫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7
作者
陈敏容
俞小牧
杨兴棋
陈宏溪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2] 不详
关键词
白鲫; 红鲫; 异源三倍体; 第一代异源四倍体; 新四倍体;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组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343.2 [染色体理论(染色体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作者比较了第一代异源四倍体鱼、异源三倍体鱼、新四倍体鱼与亲本白鲫、红鲫及其杂交一代的染色体组型。三种亲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100,但其组型分组各有差异,白鲫染色体组型公式:12m+36sm+32st十20t,NF=148,在亚中着丝点组中有一对特大的标记染色体;红鲫染色体组型:20m+34sm+26st+20t,NF=154;白鲫×红鲫杂种染色体组型:16m+35sm+29st+20t,NF=151,有一条与白鲫相似的特大标记染色体,证实其组型由白鲫和红鲫各提供一套染色体组组成。异源三倍体的染色体数为150,是亲本的1.5倍,染色体组型是:22m+53sm+45st+30t,NF=225,在亚中着丝点组中有一对特大标记染色体,表明异源三倍体的染色体组型含有两套白鲫染色体组和一套红鲫染色体组。第一代异源四倍体和新四倍体鱼染色体数目为其亲本的2倍,4n=200。前者的染色体组型为:32m+70sm+58st+40t,NF=302,一对与白鲫相似的特大标记染色体明显可见,证明其染色体组型由白鲫和红鲫各提供两套染色体组。新四倍体的染色体组组型为:28m+71sm+61st+40t,NF=299,分裂相中三条特大的标记染色体较明显,推测其染色体组型由三套白鲫染色体组和一套红鲫染色体组组成。结果表明:第一代异源四倍体、异源三倍体和新四倍体与三种亲本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09 / 2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杂交鲫(白鲫♀×散鳞镜鲤)及其双亲染色体组型的研究[J]. 张克俭,高健,张景龙,何玉明,王维善.水产学报. 1995(04)
[2]   鲤和草鱼杂交四倍体及其回交三倍体草鱼杂种的研究 [J].
吴维新 ;
李传武 ;
刘国安 ;
徐大义 ;
刘纯善 ;
谢锦云 ;
单茶秀 .
水生生物学报, 1988, (04) :355-363+393
[3]   热休克诱导虹鳟四倍体 [J].
马涛 ;
朱才宝 ;
朱秉仁 .
水生生物学报, 1987, (04) :329-336+391
[4]   应用BrdU-Hoechst 33258-Giemsa技术对鲫鱼性染色体的研究 [J].
张任培 ;
吴鹤龄 .
遗传学报, 1985, (05) :373-378+412
[5]   鱼类中的多倍体 [J].
范兆廷 ;
沈俊宝 .
动物学杂志, 1985, (03) :52-57+3
[6]   七种鲃亚科鱼类的染色体组型研究,兼论鱼类多倍体的判定问题 [J].
昝瑞光 ;
宋峥 ;
刘万国 .
动物学研究, 1984, (S1) :82-88+101
[7]   黑龙江一种银鲫(方正银鲫)群体三倍体雄鱼的核型研究 [J].
沈俊宝 ;
范兆廷 ;
王国瑞 .
遗传学报, 1983, (02) :133-136+171
[8]   滇池两种类型鲫鱼的性染色体和C-带核型研究 [J].
昝瑞光 .
遗传学报, 1982, (01) :32-39+85
[9]   脊椎动物的多倍体 [J].
李树深 .
动物学杂志, 1980, (02) :52-54
[10]   鲤、鲫、鲢、鳙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比较 [J].
昝瑞光 ;
宋峥 .
遗传学报, 1980, (01) :72-7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