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祁连山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被引:34
作者
魏春海
机构
关键词
古河西系; 基本特征; 古河西构造体系; 褶带; 褶皱带; 地质构造; 红色碎屑岩; 祁连山区; 复背斜; 地槽; 扭动构造; 早古生代; 下古生代; 碳酸盐岩; 化学岩; 展布方向; 褶皱轴; 构造体系; 构造系统; 大地构造; 泥盆纪; 柴达木盆地北缘; 火山岩建造; 托来南山; 走廊南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祁连山区经多次掏造运动产生了各种构造体系,它们互相复合构成复杂的构造景观。古河西系斜接于天山-阴山、秦岭-昆仑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之间,它为本文论述的主要体系。它成熟于志留纪末期的祁连运动,为N55°—65°W走向的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褶带及所夹岩块组成的巨型拗褶带。它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和岩浆岩建造及有关矿产的分布。该体系包容了下元古界组成的东西向构造形迹的残块。可能开始于泥盆纪,而完成于白垩纪的祁吕系西翼褶带,其西端呈弧形切断古河西系,中段与古河西系重接。陇西系自东段北侧插入,造成向北东凸的帚状构造。河西系与古河西系反接,形成平行等距的隆起和沉降带。康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将该区西南部古构造强行卷入,使之多受改造、歪曲。古河西系及其他上述构造体系,代表我国西北部顺时针扭动的运动方式。与我国东部华夏系及新华夏系所表现的逆时针扭动方式相呼应,共同显示了中国大陆向南滑的运动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