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铜活性炭吸附一氧化碳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被引:6
作者
黎军
马正飞
刘晓勤
姚虎卿
不详
机构
[1]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南京
[3] 南京
[4] 南京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活性炭; 一价铜; 络合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O647.3 [吸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和相对论有效核势方法,用C16H10,C13H9,C12H12原子簇模型模拟活性炭表面,计算得到了CO在载铜活性炭上的吸附位、吸附构型和吸附能.研究表明:载铜活性炭吸附CO的过程,本质上是Cu(I)通过σ-π配键与CO络合,形成Cu—C键的过程.载铜活性炭对CO的络合吸附能在50~60kJ/mol之间,远大于活性炭对CO的物理吸附能(9.15kJ/mol),因而络合吸附更稳定,选择性也更高.Cu(I)选择吸附在活性炭表面的顶位和桥位,一个Cu(I)至多可以吸附一个到两个CO分子,但吸附一个CO比吸附两个CO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903 / 908+870 +87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合成氨原料气中微量CO变压吸附净化侧线试验 [J].
居沈贵 ;
刘晓勤 ;
马正飞 ;
姚虎卿 ;
时钧 .
天然气化工, 2000, (01) :34-36+40
[2]   碳一化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J].
王欣荣 .
广西化工, 1999, (02) :3-5
[3]   载铜活性炭对CO的吸附作用 [J].
宗志敏 ;
刘建周 ;
张卫红 ;
许海霞 ;
刘光芬 ;
梁存桢 ;
魏贤勇 .
煤炭转化, 1997, (01) :93-96
[4]   变压吸附分离一氧化碳技术的应用 [J].
陈健,古共伟 .
低温与特气, 1996, (02) :70-74
[5]   载铜活性炭吸附分离氢气中的微量CO [J].
陈鸿雁,涂晋林,施亚钧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1995, (01) :1-6
[6]   络合吸附分离气体混合物中的一氧化碳 [J].
岑沛霖 ;
柴慈恩 ;
骆有寿 ;
郑一舟 .
石油化工, 1990, (07) :443-448
[7]   活性炭负载氯化铜吸附CO的研究 [J].
祝立群 ;
涂晋林 ;
施亚钧 .
燃料化学学报, 1989, (03) :284-288
[8]  
无机化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武汉大学,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