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被引:38
作者
黄勤挽 [1 ]
周子渝 [1 ]
王瑾 [1 ]
刘荣华 [2 ]
机构
[1]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 江西中医学院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附子; 炮制; 历史沿革;
D O I
10.13422/j.cnki.syfjx.2011.23.043
中图分类号
R283 [中药炮制、制剂];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为了理清历代中药附子炮制加工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回溯核查西汉至清朝时间本草原著59部,并查阅建国后各版《中国药典》8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炮制规范14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与附子炮制有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和文献循证。附子传统的炮制方法较多、历史悠久,始见于汉代,其方法多为炮、煨、炒、烧等;唐代以后,增加了黑豆制、蜜制、姜制、醋制、甘草制、童便制及多种辅料浸制、煮制、蒸制的炮制方法,其主要目的均在于解毒。古人认为附子不宜用黄连、童便炮制,现早已废除。自明代起,附子用胆巴腌制防腐,再采用水火共制的加工方法来实现减毒增效,经历了"火制-单一辅料炮制-多种辅料水火共制"的变迁。通过系统概况中药附子炮制历史沿革,可为附子炮制、商品规格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69 / 27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杨天惠与《附子记》 [J].
郭成圩 .
卫生专业参考资料, 1980, (01) :28-32
[2]  
金匮玉函经[M]. 学苑出版社 , (汉)张仲景著, 2005
[3]  
蜀本草[M].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五代)韩保昇撰, 2005
[4]  
女科百问[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南宋)齐仲甫原著, 1999
[5]  
千金翼方校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孙思邈撰, 1999
[6]  
温病条辨[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清)吴瑭著, 1997
[7]  
丹溪心法[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元)朱震亨[著], 1997
[8]  
医学纲目[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明)楼英编撰, 1996
[9]  
奇效良方[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明)董宿辑录, 1995
[10]  
本草经集注[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南朝·梁)陶弘景编,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