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WF和NCEP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高度场变化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12
作者
荀学义 [1 ,2 ,3 ]
胡泽勇 [1 ]
孙俊 [1 ,3 ,4 ]
崔桂凤 [5 ]
徐丽娇 [1 ,3 ]
谷良雷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遂宁市气象局
[5] 呼和浩特市第十八中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ECMWF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高度场; 对比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ECMWF和NCEP/NCAR北半球逐月平均的600hPa、500hPa和2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高原地区高度场流型及量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不同的再分析资料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高度场流型的区别由低层向高层依次减小,600hPa高度场除冬季的流型基本一致外,其余三季的流型均存在明显的区别;500hPa高度场除夏季的流型存在明显的区别外,其余三季的流型基本一致;200hPa高度场四季的流型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区别.量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季节循环趋势基本一致.结合高原代表站探空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ECMWF再分析资料的量值更接近事实,高原北部地区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量值更接近事实.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青藏高原地区上空NCEP/NCAR再分析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与观测资料的比较分析 [J].
周顺武 ;
张人禾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3) :284-292
[2]   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及其与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关联 [J].
唐红玉 ;
马振峰 ;
史津梅 .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03) :112-116
[3]   两种再分析资料间Hadley环流双层结构的差异 [J].
岳阳 ;
管兆勇 ;
王盘兴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5) :121-129
[4]   青藏高原地区季风特征及与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 [J].
白虎志 ;
马振锋 ;
董文杰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4) :484-491
[5]   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NCEP和ECMWF地面气温及降水再分析和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J].
李川 ;
张廷军 ;
陈静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4, (S1) :97-103
[6]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J].
吴国雄 ;
毛江玉 ;
段安民 ;
张琼 .
气象学报, 2004, (05) :528-540
[7]   青藏高原地区NCEP新再分析地面通量资料的检验 [J].
魏丽 ;
李栋梁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3, (05) :478-487
[8]   青藏高原地区的总云量——地面观测、卫星反演和同化资料的对比分析 [J].
王可丽 ;
江灏 ;
陈世强 .
高原气象, 2001, (03) :252-257
[9]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J].
冯松 ;
汤懋苍 ;
王冬梅 .
科学通报, 1998, (06) :633-636
[10]   高原季风年际变化的初步分析 [J].
汤懋苍 ;
梁娟 ;
邵明镜 ;
石岗 .
高原气象, 1984, (03) :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