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芦家地区东二1亚段砂体微相纵横向分布研究

被引:1
作者
欧成华
陈景山
机构
[1] 西南石油学院研究生部
[2] 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
关键词
砂体;微相;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大芦家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8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芦家地区渐新统东二1亚段主要由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发育的微相类型包括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及天然堤、远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等,它们在纵横向上表现出多次复合,多次叠加的特征,且各微相的界限和单砂层的界限并不一致;所有这些微相在垂向上的沉积序列可分为均一型、垂向减小型和垂向增大型三类;此外,该区三角洲体系沉积物源主要由河流从西北方向搬运而来,属高建设性的河控型三角洲,其平面呈朵状向东南方或南方延伸,其微相模式的特点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位于中心,其他微相分布在它们的外缘。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39+43+4-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大芦家地区渐新统东二1亚段三角洲前缘砂体微相及储集性研究 [J].
欧成华 ;
陈景山 .
沉积学报, 1998, (04) :85-90
[2]   应用微型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油层剩余油分布 [J].
李兴国 .
油气采收率技术, 1994, (01) :68-80+86
[3]   控制三角洲沉积的主要因素 [J].
顾晓忠,李世安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4, (01) :7-10
[4]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裘亦楠等编著, 1997
[5]  
岩石学[M]. 地质出版社 , 乐昌硕 主编,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