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

被引:13
作者
陈万权
胡长程
张淑香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近等基因系; 毒性因子; 毒性值; 多样性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86-1991年间,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鉴别寄主,首次采用毒性基因频率、毒性因子(FV)、毒性值(VV)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反映群体水平的参数,对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结构、频率、时间动态、空间格局及不同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的异质性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2a、V9、V15、V19、V24、V28、V29的出现频率较低(小于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V1、V3ka,V10、V26的频率处于升高的趋势,V2a、V15的频率有下降的趋势;不同地区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因子、毒性值和毒性基因组合的多样性明显不同,我国和北美的叶锈菌至少存在4-5个毒性基因的差异;不同生理小种的毒性基因结构差异显著,叶中3号不具备V26基因,叶中34号不具有V1、V14a、V17和V27基因,而叶中4号携带有这些毒性基因。文中还对利用近等基因系作鉴别寄主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1990年河北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 [J].
郭爱国 ;
赤国彤 ;
杨文香 ;
王焕如 ;
朱之堉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01) :43-46
[2]  
Identification of physiologic races of Puccinia graminis f.sp. tritici in Canada. Green G 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