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超敏C反应蛋白的比较

被引:5
作者
史哲
张茗
吴永辉
翟继红
王拥军
机构
[1] 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青年; 危险因素; CISS分型; 超敏C反应蛋白;
D O I
10.15932/j.0253-9713.2013.02.025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发病机制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258例18~45岁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按中国缺血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型;选择158名18~45岁的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患者和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测定。结果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83±3.53)mg/Lvs.(1.93±1.38)mg/L,t=5.11,P<0.001]。不同病因其hs-CRP水平不同,心源性卒中hs-CRP水平最高,为(5.68±3.67)mg/L,其次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3.61±3.49)mg/L]、穿支动脉疾病组[(3.14±1.81)mg/L]、其他病因组[(2.89±2.90)mg/L]和病因不确定组[(2.83±3.46)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中不同发病机制其hs-CRP水平不同,动脉-动脉栓塞组hs-CRP水平最高,为(5.67±5.40)mg/L,其次依次为混合机制组[(3.99±4.42)mg/L]、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组[(3.96±3.87)mg/L]和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2.29±2.17)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多变,血浆高hs-CRP水平与青年脑梗死的发生、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一定关联,需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中国青年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J].
王云霞 ;
卢祖洵 ;
张蕲 ;
汪志宏 .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03) :254-257
[2]   462例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 [J].
潘瑞华 .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19) :3877-3878
[3]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及其TOAST分型相关性研究 [J].
朱衡亚 ;
王庄 ;
王亚仙 ;
刘泉坤 ;
谈鹰 ;
张冰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8) :4377-4378+4385
[4]   青年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赵科鹏 ;
黄华良 ;
唐涌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6, (10) :839-839
[5]   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周小英 ;
黄勇华 ;
张微微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03) :151-153
[6]   41例中青年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J].
袁丽品 .
临床医学, 2002, (09) :13-13
[8]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genotype in relation to ischemic stroke subtype [J].
Ladenvall, Claes ;
Jood, Katarina ;
Blomstrand, Christian ;
Nilsson, Staffan ;
Jern, Christina ;
Ladenvall, Per .
STROKE, 2006, 37 (08) :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