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地震的震源机制
被引:87
作者:
顾浩鼎
陈运泰
高祥林
赵毅
机构:
[1] 辽宁省地震局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3]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队
[4] 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
来源: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应力降;
余震;
地震机制;
应变阶跃;
震源参数;
地震;
海城地震;
断层面解;
辽宁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由地震纵波初动符号的资料,求得了海城地震系列中Ms≥4.0的24个地震的断层面解。主震发生于1975年2月4日,它的一个节面走向N70°W,倾向NE,倾角81°;另一个节面走向N23°E,倾向SE,倾角75°。根据余震的空间分布以及地面形变资料选取N70°W的节面为断层面,主震是发生在这个近乎直立的断层面上的左旋走向滑动,略具正的倾向滑动分量。前震及大多数余震的震源机制和主震的相似,有四个Ms≥4.0的余震的震源机制和主震的迥然不同,表现出滑动向量和主震的滑动向量相反的断层错动方式。这种情况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主震时在断层的一些地段发生错动过头。 由野外资料及余震的空间分布资料计算了主震的震源参数。主震断层长70公里,宽20公里,平均错距45厘米,地震矩2.1×1026达因·厘米,应力降4.8巴,应变降7.3×10-6。它是发生在不能积累起较高应力的薄弱地带的一次低应力降的地震。 由地震纵波初动的半周期和振幅的资料计算了81个前震和余震的震源尺度、地震矩、应力降和平均错距。结果表明前震和余震的应力降都比较低,一般在0.1—1巴之间。余震区中有两个应力降相对说来比较高(高于0.8巴)的地区,它们恰好对应于主破裂错动过头的部位。这些结果意味着震前高应力、错动过头、相对高应力降和震源机制反向四者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270 / 285
页数:1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