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藏北高原地表热通量特征观测与模拟

被引:9
作者
吴晓鸣 [1 ]
马伟强 [2 ]
马耀明 [3 ]
机构
[1]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关键词
地表能量通量; WRF模式; 那曲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1 [地面气象观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07年7-8月的观测数据,同时借助于中尺度模式WRF模拟了藏北地区的地表通量,并通过4组敏感性试验(即改变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该地区辐射收支和热量交换特征。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再现青藏高原复杂下垫面的地表热通量日变化特征。当模式初始场的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度增大到与观测事实一致时,得到的模式模拟结果较好,尤其是感热、潜热通量变化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接近。
引用
收藏
页码:1246 / 125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藏北高原地区地表辐射出支和能量平衡的季节变化 [J].
马伟强 ;
马耀明 ;
李茂善 ;
Z.(Bob)SU ;
王介民 .
冰川冻土, 2005, (05) :673-679
[2]   藏北高原地面辐射收支的初步分析 [J].
马伟强 ;
马耀明 ;
胡泽勇 ;
李茂善 ;
王介民 ;
钱泽雨 .
高原气象, 2004, (03) :348-352
[3]   藏北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J].
季国良 ;
时兴和 ;
高务祥 .
高原气象, 2001, (03) :239-244
[4]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 [J].
张强 ;
卫国安 ;
黄荣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9) :783-792
[5]   干旱区热力学粗糙度特征及对感热通量估算的影响 [J].
贾立 ;
王介民 ;
胡泽勇 .
高原气象, 2000, (04) :495-503
[6]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 [J].
马耀明 ;
塚本修 ;
吴晓鸣 ;
玉川一郎 ;
王介民 ;
石川裕彦 ;
胡泽勇 ;
高洪春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0, (05) :715-722
[7]   青藏高原能量收支观测实验的新进展 [J].
季国良 .
高原气象, 1999, (03) :333-340
[8]   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J].
钱正安,焦彦军 .
地球科学进展, 1997, (03) :207-216
[9]   南沙海域近海层大气湍流结构及输送特征研究 [J].
马耀明 ;
王介民 ;
刘巍 ;
张庆荣 ;
麦波强 .
大气科学, 1997, (03)
[10]   黑河地区绿洲内农田微气象特征 [J].
张强 ;
胡隐樵 ;
王喜红 .
高原气象, 1992, (04) :36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