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龙血竭小鼠灌胃给药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分析
被引:9
作者
:
陈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陈旭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雍克岚
[
1
]
吕敬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大学理学院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吕敬慈
[
2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天宝
[
1
]
机构
:
[1]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上海大学理学院
来源
:
中草药
|
2009年
/ 40卷
/ 03期
关键词
:
龙血竭;
血清药物化学;
HPLC;
LC-MS/MS;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R285 [中药药理学];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目的对龙血竭进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为确定龙血竭的药效成分奠定基础。方法在建立龙血竭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龙血竭提取物、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LC-MS/MS检测技术确定龙血竭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结果在龙血竭含药血清中发现6个入血成分,其中5个都属原型成分,分别为3,4′-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剑叶龙血素B、4′-羟基-4,2′-二甲氧基-二氢查耳酮(新化合物)、剑叶龙血素A和龙血素B;1个可能为原型成分或代谢产物。结论6个入血成分是龙血竭在体内主要直接作用物质,有助于阐明龙血竭的药效物质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352 / 35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葛根血中移行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J].
张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梅
;
邱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邱丰
;
谢学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谢学军
;
刘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刘静
;
陈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陈潇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03)
:215
-217
[2]
归苓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1)
[J].
曹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曹艺
;
朱丹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朱丹妮
;
林志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林志宏
;
肖志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肖志兵
;
严永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严永清
;
余伯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余伯阳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7,
(06)
:519
-522
[3]
含中药龙血竭的血清处理方法研究
[J].
周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周晔
;
金描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金描真
;
易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易军
;
曾伟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曾伟坚
.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7,
(02)
:151
-153
[4]
龙血竭提取物对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影响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培培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雍克岚
;
吕敬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大学理学院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吕敬慈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栾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天宝
.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0)
:1886
-1888
[5]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J].
王喜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王喜军
.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10)
:789
-792+835
[6]
龙血竭研究进展
[J].
张庆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张庆云
;
朱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朱辉
;
陈红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陈红英
.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4,
(01)
:69
-71
[7]
广西血竭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兰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竹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华民
;
何立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何立新
.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12)
:95
-95
[8]
从龙血竭中分离纯化的新二氢查耳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雍克岚;吕敬慈;张天宝;徐鲁荣;陈旭..2007,
←
1
→
共 8 条
[1]
葛根血中移行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J].
张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梅
;
邱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邱丰
;
谢学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谢学军
;
刘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刘静
;
陈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陈潇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03)
:215
-217
[2]
归苓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1)
[J].
曹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曹艺
;
朱丹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朱丹妮
;
林志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林志宏
;
肖志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肖志兵
;
严永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严永清
;
余伯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余伯阳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7,
(06)
:519
-522
[3]
含中药龙血竭的血清处理方法研究
[J].
周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周晔
;
金描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金描真
;
易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易军
;
曾伟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曾伟坚
.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7,
(02)
:151
-153
[4]
龙血竭提取物对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影响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培培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雍克岚
;
吕敬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大学理学院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吕敬慈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栾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天宝
.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0)
:1886
-1888
[5]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J].
王喜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王喜军
.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10)
:789
-792+835
[6]
龙血竭研究进展
[J].
张庆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张庆云
;
朱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朱辉
;
陈红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陈红英
.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4,
(01)
:69
-71
[7]
广西血竭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兰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竹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华民
;
何立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何立新
.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12)
:95
-95
[8]
从龙血竭中分离纯化的新二氢查耳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雍克岚;吕敬慈;张天宝;徐鲁荣;陈旭..200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