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被引:99
作者
于兴河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储层表征; 随机建模; 油气勘探与开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自提出至今仅经历了22年,但其发展的迅速可以说让世人刮目相看,其在油气勘探与油田开发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文中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阶段地从这一学科的形成背景、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化的形成与发展、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多技术应用等方面简述了储层表征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其发展的主要历程;着重对这一学科当前的发展方向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学科中的不同研究方向对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作用、当前国内外面临的挑战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逐一论述,提出了相应观点与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陆相断陷盆地三角洲相构形要素及其储层地质模型 [J].
于兴河 ;
王德发 .
地质论评, 1997, (03) :225-231
[2]   石油开发地质方法论(一) [J].
Qiu Yinan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NPC Beijing P R China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02) :43-47+115
[3]   油气储层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新动向 [J].
于兴河,李剑峰 .
地学前缘, 1995, (04) :213-220
[4]   中国陆相碎屑岩储层沉积学的进展 [J].
裘亦楠 .
沉积学报, 1992, (03) :16-24
[5]   未来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趋势 [J].
胡见义 .
石油学报, 1992, (03) :3-8
[6]   我国碎屑岩储层沉积学现状 [J].
裘亦楠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 1988, (02) :101-102
[7]   沉积方式与碎屑岩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J].
裘亦楠 ;
许仕策 ;
肖敬修 .
石油学报, 1985, (01) :41-49
[8]  
油气储层地质学原理与方法[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姚光庆, 2005
[9]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于兴河编著, 2002
[10]  
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M]. 地质出版社 , 马永生等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