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隆起南段新构造变形过程研究

被引:41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马寅生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北京 ,北京
关键词
太行山隆起; 新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华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基于TM遥感影像解译和断裂滑动矢量资料的野外观测,结合年轻地质体热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分析,重点描述了太行山隆起南段构造地貌特征,划分了新构造变形阶段,确定了新构造应力场及其转换历史。研究表明,新近纪以来,太行山南段经历了两期重要的引张变形时期。中新世中晚期,伴随华北地区广泛的基性火山喷溢活动,太行山南段受近NE SW向引张应力作用,构造变形集中在南段东缘和南缘断裂带上。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时期,强烈的NW SE向地壳引张导致太行山隆起南段夷平地貌的解体和地堑盆地的形成。自中晚更新世以来,太行山南缘断裂带成为新构造变形的主要边界带。断面滑动矢量分析和山前年轻冲积扇体和小冲沟沿断裂错移特征分析,表明太行山南缘断裂带是一条斜张左旋走滑边界断裂带,引张方向为NW SE至NNW SSE。从区域大地构造角度,中新世中国东部NE SW向拉伸作用与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仲导致的弧后扩张动力过程有关;而上新世以来新构造变形是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及其向东构造挤出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13 / 32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J].
刘和甫 ;
梁慧社 ;
李晓清 ;
殷进垠 ;
朱德丰 ;
刘立群 .
地学前缘, 2000, (04) :477-486
[2]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J].
徐杰 ;
高战武 ;
宋长青 ;
孙建宝 .
地震地质, 2000, (02) :111-122
[3]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J].
张培震 .
第四纪研究, 1999, (05) :404-413
[4]   河北磁县北西西向南山村-岔口活动断裂带活动特征与1830年磁县地震 [J].
江娃利,张英礼 .
地震地质, 1996, (04) :349-357
[5]   新构造学研究趋势的展望 [J].
刘光勋 .
地学前缘, 1995, (02) :203-211
[6]   1830年河北磁县强震区活动构造初步研究 [J].
江娃利,刘仲温,李咸业,李庆山,樊文奎,侯志华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01) :21-27
[7]   中国大陆第四纪地壳运动时程 [J].
冯希杰 .
地质论评, 1992, (03) :210-214
[8]   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 [J].
陈国英 ;
宋仲和 ;
安昌强 ;
陈立华 ;
庄真 ;
傅竹武 ;
吕梓龄 ;
胡家富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2) :172-181
[9]   华北地区的现代构造运动 [J].
张存德 ;
向家翠 .
地震地质, 1990, (03) :265-271
[10]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 [J].
江娃利 ;
聂宗笙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03)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