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

被引:65
作者
杨逸畴
高登义
李渤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青藏高原; 青藏现代强烈隆起区; 喜马拉雅山脉; 大拐弯峡谷; 水汽通道; 河段; 下游; 初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就象撕裂了青藏高原东南地面的一个巨大裂口,构成印度洋湿暖气流伸入高原内部的主要通道。通道作用的得到加强和发挥,主要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后。通道的作用对高原雨季的起始和降水起主导作用,并起到沟通喜马拉雅山南北生物交流的走廓作用,使这里成为生物物种分化变异、生物区系最丰富的地方。通道作用还对人类休养生息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一系列自然地理现象也有明显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93 / 90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J].
杨逸畴 ;
李炳元 ;
尹泽生 ;
张青松 .
地理学报, 1982, (01) :76-87
[2]   长江上游地区盛夏季节的水分循环 [J].
王作述 ;
许熙 .
气象学报, 1964, (03) :345-354
[3]  
西藏森林[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 1985
[4]  
西藏地貌[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1983
[5]  
西藏鸟类志[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 1983
[6]  
西藏自然地理[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 1982
[7]  
西藏昆虫[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 1981
[8]  
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中国登山队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分队 编,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