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的体育生物科学切入与融合

被引:2
作者
熊文
郑澜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 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湖南长沙 
[3] 湖南上海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体育生物科学; 基因; 疲劳;
D O I
10.19582/j.cnki.11-3785/g8.2003.04.046
中图分类号
G804.7 [运动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体育生物多门学科的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结合运动训练的长期实践,归纳、总结与提升体育生物科学在运动训练学中的地位、作用及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使体育生物科学更好地服务于运动训练实践。研究认为:体育生物科学对运动训练学作用表现在:阐明机理、原理的基础作用及发明、创造新的应用方法与技术等;体育生物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变迁与发展不断促进运动训练水平;体育生物科学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科学选材、改造人体组成、设计运动技术、训练(练习)方法、安排内容与组成、调控运动负荷、作用于运动疲劳与恢复、对运动员进行运动状态和身体机能评价、运动医疗保健、卫生、疾病与创伤;研究还探讨了运动训练学的体育生物学科研究趋向及体育生物科学的切入与竞技体育异化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549 / 55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常芸 ;
何子红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02) :173-178
[2]   21世纪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研究展望 [J].
冯连世 .
中国体育科技, 2002, (01) :14-15+22
[3]   高新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对运动创伤学的推动 [J].
于长隆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 (03) :228-230
[4]   基因工程与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展望 [J].
冯连世 ;
徐晓阳 ;
冯炜权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 (01) :69-70
[5]   重视运动医学领域生物力学的研究 [J].
陈世益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 (01) :4-5
[6]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运动生理学 [J].
田野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 (01) :3-3
[7]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 [J].
田麦久 .
体育科学, 1999, (02) :33-36
[8]  
现代运动医学诊疗手册[M].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曲绵域, 1997
[9]  
人体生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步标等编著,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