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冬季极端温度的变化及其与AO相关分析

被引:9
作者
丁园圆 [1 ,2 ]
缪启龙 [1 ,3 ]
王勇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极端温度; 北极涛动;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0.05.003
中图分类号
P468.023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依据1951-2005年中国北方地区297站冬季(12月~次年2月)的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析计算出1951-2004年该区域内4种冬季极端温度指数(暖日、冷日、暖夜和冷夜)及其分布,并研究了其与同期北极涛动(A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冬季暖日天数的分布从南向北增加;在北方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和新疆北部较小,南疆较高。冬季冷日天数的分布总体上在北方东部从南向北递减;在西北地区比较复杂,在青藏高原较高,在南疆比较小。冬季暖夜天数的分布复杂,形成几个高值中心,分别在华北地区的河北、西北地区的新疆中部以及东北中部,其它地区较小,如青藏高原和北疆。冬季冷夜天数的分布,高值分布在辽宁北部、内蒙古的中东部、新疆北部和青海东南部;低值分布在华北地区的河北和西北地区的新疆南部。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暖日天数和暖夜天数显著增加,而冬季冷日天数和冷夜天数显著减少。冬季暖日天数和暖夜天数在天数高值区发生的概率增加了,而冬季冷日天数和冷夜天数在天数高值区发生的概率减少了。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当冬季AO指数偏强时,冬季暖日天数和暖夜天数偏多,冬季冷日天数和冷夜天数偏少;反之,冬季AO指数偏弱时,冬季暖日天数和暖夜天数偏少,冬季冷日天数和冷夜天数偏多。其中显著相关的地区表明了冬季AO对这些地区的极端温度指标有显著的影响,反映出在显著相关的地区两者联系更为紧密。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北极涛动与东北冬季温度的联系 [J].
李春 ;
方之芳 .
高原气象, 2005, (06) :927-934
[2]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J].
郭志梅 ;
缪启龙 ;
李雄 .
地理科学, 2005, (04) :66-72
[3]   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J].
王翠花 ;
李雄 ;
缪启龙 .
地理科学, 2003, (04) :441-447
[4]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J].
龚道溢 ;
王绍武 .
地理学报, 2003, (04) :559-568
[5]   冬季北极涛动和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关系研究 [J].
何春 ;
何金海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01) :1-7
[6]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极端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风 [J].
武炳义 ;
黄荣辉 .
大气科学, 1999, (06) :641-651
[7]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气象出版社 , 魏凤英编著, 1999
[8]   Observed coherent changes in climatic extremes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J].
Frich, P ;
Alexander, LV ;
Della-Marta, P ;
Gleason, B ;
Haylock, M ;
Tank, AMGK ;
Peterson, T .
CLIMATE RESEARCH, 2002, 19 (03) :193-212
[9]   Changes of climate extremes in China [J].
Zhai, PM ;
Sun, AJ ;
Ren, FM ;
Liu, XN ;
Gao, B ;
Zhang, Q .
CLIMATIC CHANGE, 1999, 42 (01) :203-218
[10]   The Arctic Oscillation signature in the wintertime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temperature fields [J].
Thompson, DWJ ;
Wallace, JM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8, 25 (09) :1297-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