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利用有机物朗肯循环最佳热回收效率分析

被引:11
作者
顾伟
翁一武
王玉璋
孙绍芹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关键词
余热利用; 有机物朗肯循环; 热回收效率; 最佳;
D O I
10.19912/j.0254-0096.2011.05.010
中图分类号
TK11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首先通过分析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不可逆损失,得到循环的理想效率。其次,通过分析发现热回收效率随蒸发压力变化存在最佳值,并且最佳热回收效率与最小熵增率是等价的。然后,通过研究两种简化的余热利用动力模型,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相关方法,指出最大热回收效率产生的原因。再次,研究了余热变化时系统最佳工况的变化。结果发现最佳蒸发压力随余热流量、入口温度增加而显著增加,而与余热组分关系不大。最后,研究了工质对系统最佳工况的影响,发现较高临界温度的工质,最佳蒸发压力较低。
引用
收藏
页码:662 / 66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低温热能有机物发电系统热力分析 [J].
顾伟 ;
翁一武 ;
王艳杰 ;
翁史烈 .
太阳能学报, 2008, (05) :608-612
[2]   抛物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模拟分析(英文) [J].
曲航 ;
赵军 ;
于晓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11) :87-93
[3]   低温热能发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J].
顾伟 ;
翁一武 ;
曹广益 ;
翁史烈 .
热能动力工程, 2007, (02) :115-119+222
[4]   移动边界模型应用于废热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动态仿真 [J].
魏东红 ;
鲁雪生 ;
顾建明 ;
陆震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 (08) :1394-1397+1402
[5]   废热源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变工况性能分析 [J].
魏东红 ;
陆震 ;
鲁雪生 ;
顾建明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 (08) :1398-1402
[6]   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和应用的发展现状 [J].
陈林根 ;
孙丰瑞 ;
WuChih .
物理学进展, 1998, (04) :65+75-92
[7]   从有限热源获得最大功率输出时的循环效率 [J].
严子浚 .
工程热物理学报, 1984, (02) :125-131
[8]  
低温热能发电技术及循环工质特性[A]. 顾伟,翁一武.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泛长三角能源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6
[9]   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 of the match between two streams with phase change [J].
Vargas, JVC ;
Bejan, A .
ENERGY, 2000, 25 (01) :15-33
[10]   A review of organic Rankine cycles (ORCs) for the recovery of low-grade waste heat [J].
Hung, TC ;
Shai, TY ;
Wang, SK .
ENERGY, 1997, 22 (07) :66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