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地温场研究

被引:14
作者
白嘉启
王小凤
冯向阳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地温场,大地热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4.2 [地球的内部热];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笔者根据郯庐断裂带两侧(东经115°—121°、北纬30°—40°)117个热流数据,绘制了该区热流值平面图,并从断裂带两侧热流值的分布及高、中、低热流值频度分布特点,得出该断裂带中、南段(鲁西、皖北地区)热流值在50—80mW/m2范围内的频度最高,总平均值为67.67mW/m2,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值(63mW/m2),也比中国大陆平均值(66mW/m2)略为偏高。沿断裂带存在一条明显的热流梯度递变带,东侧平均热流值(67.78mW/m2)明显高于西侧平均值(55.35mW/m2)。3条热流值剖面图显示由西向东穿过断裂带热流值有台阶、折线及跳跃型上升特点。笔者认为,这种东高西低的形貌反映了郯庐断裂带东、西侧地壳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量反映的东侧下地壳存在低速低阻层及莫霍面位置偏高相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9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应用地球物理资料对胶南地体构造特征的探讨 [J].
霍光辉 ;
罗卫 .
山东地质, 1993, (02) :45-51
[2]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 [J].
汪集旸 ;
黄少鹏 .
地震地质, 1990, (04) :351-363+366
[3]   中国辽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与海城7.3级地震 [J].
卢造勋 ;
刘国栋 ;
魏梦华 ;
孟朴在 ;
赵俊猛 .
地震学报, 1990, (04) :367-378+463
[4]   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 [J].
郑晔 ;
滕吉文 .
地球物理学报, 1989, (06) :648-659
[5]   沂沭断裂带地壳结构特征 [J].
张碧秀 ;
汤永安 .
中国地震, 1988, (03) :22-28
[6]   海城地震双向构造活动的研究 [J].
李荣安 ;
于军 .
地震学报, 1985, (04) :385-397
[7]  
地热研究与应用.[M].(苏)莫伊谢延科(Моисеенко;У.И.)等著;高莉青等译;.地震出版社.1990,
[8]  
中国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成果.[M].国家地震局编;.地震出版社.1986,
[9]  
地热学及其应用.[M].[西德]O·卡普迈耶;R·海涅尔 著;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热研究室 译.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