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在性:现代社会治理的演进逻辑

被引:14
作者
孙秋芬
机构
[1]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他在性; 社会治理;
D O I
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17.06.005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传统社会治理建立在主体性范式基础之上,通过主体性原则来实现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支配性地位,但这导致自我中心化的倾向,陷入政府治理危机。20世纪后期,主体间性范式的提出,将社会治理视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过程,社会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使得社会治理成为主体间共同参与、共同在场的行动,而不再是政府的垄断行动。但是,主体间性的社会治理模式试图在沟通、协商的过程中促使形成共同决策的想法,在当前的主客体中心-边缘结构中难以实现,因而变成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当前,他在性原则的出现,是对主体性原则的彻底颠覆,意味着一种新的理解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治理模式的产生。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政策问题建构权的历史演进.[M].张康之;向玉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  
.[M].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包容与民主.[M].(美) 杨 (Young;I.M.) ;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4]  
后现代公共行政.[M].福克斯;米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  
主体性的黄昏.[M].多迈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公共生活的发生.[M].张康之; 张乾友;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主体性哲学.[M].郭湛;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民有政府.[M].(美) 金; (美) 斯蒂福斯; 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9]  
民主与差异.[M].(美) 本哈比; 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0]  
列维纳斯的世纪或他者的命运.[M].杨大春等;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