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模糊逻辑法在双线偏振雷达识别降水粒子相态中的研究
被引:94
作者
:
曹俊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曹俊武
刘黎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刘黎平
葛润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葛润生
机构
: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4]
北京
[5]
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6]
合肥
来源
:
大气科学
|
2005年
/ 05期
关键词
:
模糊逻辑;
双线偏振雷达;
降水粒子的相态结构;
隶属函数;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412.25 [雷达探测];
学科分类号
:
0706 ;
070601 ;
摘要
:
根据不同相态降水粒子的散射和空间取向等特征建立了基本形式为不对称的T型函数的模糊逻辑识别的隶属函数,完善了该识别方法的流程,并利用美国KOUN雷达的观测资料,详细讨论了利用双线偏振雷达观测资料识别降水粒子相态的方法,并对其在实际业务运用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分析,作者认为:(1)利用模糊逻辑方法处理双线偏振雷达测量到的偏振参数,可以识别降水区域的降水粒子相态,反映降水区域的相态结构,识别的结果基本合理,但还需要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2)从实际资料的分析结果来看,虽然利用模糊逻辑法识别降水粒子相态得到的结果比较粗,没有明确的数据特征值,但是它基本上能反映各种降水粒子的相态结构,其识别的结果对目前日常的天气预报参考和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来说还是符合可用的。为中国国内未来的双线偏振雷达业务运行提供参考和帮助。(3)根据有限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降水区域中出现60dBZ以上的回波强度,并不一定就会出现冰雹,还有可能是大粒子的液态降水。综合考虑双线偏振雷达的测量参数,可以得到更合理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827 / 83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估测混合区降雨和降雹方法的理论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黎平
.
大气科学,
2002,
(06)
:761
-772
[2]
用双线偏振雷达研究云内粒子相态及尺度的空间分布
[J].
刘黎平,钱永甫,王致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黎平,钱永甫,王致君
.
气象学报,
1996,
(05)
:590
-599
[3]
不同相态的模式雹块对5.6cm雷达波散射及衰减特性的研究
[J].
刘黎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黎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宝祥
.
高原气象,
1991,
(01)
:26
-33
[4]
Multiparameter radar measurements in Colorado convective storms. Part II: Hail detection studies .2 Bringi,V. N.,Vivekanandan,J.,Tuttle,J. D. J. Atmos. Sci . 1986
←
1
→
共 4 条
[1]
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估测混合区降雨和降雹方法的理论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黎平
.
大气科学,
2002,
(06)
:761
-772
[2]
用双线偏振雷达研究云内粒子相态及尺度的空间分布
[J].
刘黎平,钱永甫,王致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黎平,钱永甫,王致君
.
气象学报,
1996,
(05)
:590
-599
[3]
不同相态的模式雹块对5.6cm雷达波散射及衰减特性的研究
[J].
刘黎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黎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宝祥
.
高原气象,
1991,
(01)
:26
-33
[4]
Multiparameter radar measurements in Colorado convective storms. Part II: Hail detection studies .2 Bringi,V. N.,Vivekanandan,J.,Tuttle,J. D. J. Atmos. Sci . 198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