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被害人犯罪”研究——以刑法谦抑性为视角

被引:27
作者
彭勃
机构
[1] 深圳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法学博士广东深圳
关键词
无被害人犯罪; 刑法谦抑性; 非犯罪化;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06.01.008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无被害人犯罪”是指没有具体的被害人,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一直都把“无被害人犯罪”视为规制和惩罚的对象。虽然从我国国情看,不宜贸然对“无被害人犯罪”实现全面的非犯罪化,但是从刑法谦抑性的视角出发,顺应国际刑法理论的发展趋势,我国刑法理论和实践可以尝试对“无被害人犯罪”进行更加精细的分类,对其中危害性较小的“无被害人犯罪”可以实行非犯罪化。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无被害人犯罪与未成年人保护 [J].
王恩海 .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4, (02) :14-16
[2]   刑法谦抑主义论纲 [J].
莫洪宪 ;
王树茂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4, (01) :13-24
[3]   非犯罪化思想研究 [J].
彭磊 .
杭州商学院学报, 2003, (01) :53-56
[4]  
普通法的精神[M]. 法律出版社 , (美)罗斯科·庞德(RoscoePound)著, 2001
[5]  
刑事政策学[M]. 法律出版社 , (日)大谷实著, 2000
[6]  
宽容[M]. 三联书店 , (美)房龙(Vanloon, 1985
[7]  
社会契约论[M]. 商务印书馆[法]卢梭(J·J·Rousseu),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