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

被引:25
作者
丁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龄; 裂变径迹退火; 热历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3 [地球年龄(地质纪年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利用裂变径迹年龄及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形态来反映随时间产生的裂变径迹积累及由温度控制的退火(裂变径迹缩短或消失)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几年来,有关磷灰石的退火特征进行了大量实验和野外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对80年代以来国内外裂变径迹研究状况的追踪调研结果,简要介绍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主要进展及应用情况。
引用
收藏
页码:272 / 28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的基本原理和进展 [J].
胡圣标,汪集 .
地学前缘, 1995, (04) :171-180
[2]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丁林 ;
钟大赉 ;
潘裕生 ;
黄萱 ;
王庆隆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6) :1497-1500
[3]   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中自生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J].
戴贤忠 ;
杜韫华 ;
王庆隆 ;
万景林 ;
不详 .
地质科学 , 1993, (03) :283-287
[4]   用裂变径迹法研究断层活动年龄的初步探讨 [J].
王庆隆 ;
万景林 .
地震地质, 1988, (04) :199-205
[5]  
西藏南部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和上升速度的研究[J]. 刘顺生,张峰.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09)
[6]  
Confined fission track lengths in apatite: a diagnostic tool for thermal history analysis[J] . A. J. W. Gleadow,I. R. Duddy,P. F. Green,J. F. Lovering.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8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