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磷酸盐位探讨土壤中磷的固定机制及其有效度问题

被引:17
作者
洪顺山
朱祖祥
机构
[1] 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
关键词
磷酸盐; 磷位; 粉红磷铁矿; 磷铝石; 水稻; 磷肥; 磷酸盐位; 磷酸盐矿物; 无机肥料; 氢氧化物; 氢氧化铁; 溶度积常数; 可利用度; 有效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磷位、石灰位和氢氧化铁铝位等的测定结果表明,当磷肥施入土壤后,导致溶性磷肥消失的机制可能有二:<1>化学沉淀。当土壤溶液处于中性至微碱性条件下,磷酸根与钙结合,生成水化磷酸二钙;当土壤溶液出现强酸性(pH<3)时(相当于过磷酸钙施肥穴的pH),生成磷酸铁铝沉淀。<2>吸附作用。在一般自然pH条件下,红壤具有强大吸附磷酸离子的能力,例如九龙红壤,每百克土壤吸附磷量达到138毫克。2.从磷酸铁铝位的测定结果推理,在强酸性土壤中的固定磷,主要呈无定形磷酸铝铁形态存在。当土壤pH<2—3时,无定形磷酸铝的溶度积常数(pK)大约在28.5上下(25℃),较其他已知的各种磷酸铝盐溶度为大。由此推论,红壤施用过磷酸钙时,施肥穴中最初出现的固态磷盐比之后期转化形成的难溶性磷盐有较高的有效度。3.红壤的巨大固磷能力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着比其他类土壤高出数倍的倍半氧化物。用实验室新制备的氢氧化铁试验结果也证明它有强大固磷能力。被固定的磷约有15.8%是盐溶性速效磷;约半数为0.5N NaHCO3可溶性磷,表明红壤中由于活性铁所固定的磷肥可能有半数对作物早期生长有效。4.土壤施肥点磷位下降是个缓慢过程。根据土壤中磷位变化的速度推测,过磷酸钙对当季作物的有效度将会相当高,而后效则可能较低。5.从40个浙江水稻土样测得的磷位值看,浙江水稻土的磷盐形态,大多数不是磷酸钙盐。磷位和水稻对磷肥反应之间无一定的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4 / 10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土壤磷酸盐位的理论与应用 [J].
朱祖祥 .
土壤学报, 1979, (02) :190-202
[2]   缸壤性旱地和水田施用钙镁磷肥的增产作用 [J].
罗永进 ;
竺修乔 .
浙江农业科学, 1964, (07) :330-334
[3]   南方水稻土中的磷酸铁对水稻磷素营养的意义 [J].
蒋柏藩 ;
鲁如坤 ;
顾益初 ;
李阿荣 .
土壤学报, 1963, (04) :361-369
[4]  
中国土壤[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主编, 1978
[5]  
土壤化学分析[M]. 科学出版社[美]杰克逊,M·L·(Jackson,M·L·) 著,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