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晚二叠世平顶山段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构造涵义

被引:18
作者
郑超
李宝芳
温显端
机构
[1] 河南油田地质研究院
[2]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3]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河南南阳 
[4] 北京 
关键词
秦岭北麓; 平顶山砂岩段; 长石砂岩; 辫状河与辫状三角洲; 古水流方向; 板块碰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秦岭北麓晚二叠世石千峰组下部的平顶山砂岩段不整合覆于早、中二叠世含煤地层之上,是一套板状交错层理十分发育并以粗碎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地层,以辫状河道与辫状三角洲充填沉积占优势。平顶山砂岩段呈自南向北并向东、西两侧变薄的朵状体。平顶山砂岩以含大量的新鲜的钾长石和古水流方向自南指向北和北西为特征,明显区别于下伏含煤地层中的砂岩。石千峰组砂岩与下伏煤系砂岩的厚度、古水流方向和岩石矿物成分的截然变化,表明华北石炭、二叠纪克拉通盆地南部的陆表海至晚二叠世已经完全退出华北,盆地南缘出现了新的物源隆起区,古沉积斜坡由原来的向南倾斜转变为向北倾斜。这意味着秦岭—大别构造带与华北板块南缘在此时期已经开始发生了碰撞并隆起成山。平顶山砂岩为硅质胶结,孔渗条件很差,储集油气的希望不大。
引用
收藏
页码:415 / 420+492 +49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煤成气地质研究.[M].《煤成气地质研究》编委会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2]  
河南禹县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M].杨 起主编;.地质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