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

被引:37
作者
王敏 [1 ]
孟浩 [2 ]
白杨 [1 ]
苏敬华 [1 ]
沙晨燕 [1 ]
张敏 [2 ]
机构
[1]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应用生态研究所
[2]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关键词
地表温度; 空间格局; 景观指数; 不透水地表;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3.02.028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X37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以上海市外环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年TM和航空影像数据,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格局特征与地表热环境分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平均地表温度最低的是河流,为23.12℃;最高的为工业用地,为35.89℃。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的平均地表温度明显高于河流、公园和林地的平均地表温度。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温度等级的分布情况来看,低温区主要由河流和公园构成,分别占低温区总面积的70.05%和10.23%;高温区主要由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道路广场组成,分别占高温区总面积的78.15%、6.42%和5.58%,其中河流、湖泊和别墅式住宅均没有分布在高温区域内,说明水体、公园和林地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尽管草地也具有一定的降温效应,但其降温效果没有水体、公园等明显。城市建筑物高度与地表温度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Sig.=0.012),说明地表温度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高而降低。新式住宅、别墅式住宅地表平均温度显著低于旧式住宅。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与地表温度的关系表明,地表温度与斑块数、斑块密度等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透水率、斑块聚集度和斑块数等共同作用,影响着城市的地表温度。其中对地表温度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城市不透水率,其次是斑块的聚集程度,斑块的形状特征对地表温度影响程度稍弱。上述分析表明增加景观中绿地和水体比例,提高景观多样性与复杂度,借助绿化用地对不透水地表进行分割可以明显降低地表温度。该结论可用于城市格局优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343 / 3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以厦门市为例
    黄聚聪
    赵小锋
    唐立娜
    邱全毅
    [J]. 生态学报, 2012, 32 (02) : 622 - 631
  • [2] 城市地表温度与关键景观要素的关系
    曹璐
    胡瀚文
    孟宪磊
    李俊祥
    [J].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0) : 2329 - 2334
  • [3] 基于城市地表参数变化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徐涵秋
    [J]. 生态学报, 2011, 31 (14) : 3890 - 3901
  • [4]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的关系
    周媛
    石铁矛
    胡远满
    高畅
    刘淼
    [J].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7) : 1504 - 1512
  • [5] 基于Google Earth二维影像获取建筑物高度的方法
    安洁玉
    程朋根
    丁斌芬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10, (06) : 31 - 33+37
  • [6]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及空间格局
    戴晓燕
    张利权
    过仲阳
    吴健平
    栗小东
    朱燕玲
    [J]. 生态学报, 2009, 29 (07) : 3995 - 4004
  • [7] 北京市城市热岛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关系研究
    宫阿都
    陈云浩
    李京
    胡华浪
    [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7, (08) : 1476 - 1482
  • [8] 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SENSORS
    MARKHAM, BL
    BARKER, J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85, 6 (05) : 697 -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