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切变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14
作者
姚秀萍 [1 ]
孙建元 [2 ]
马嘉理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2] 天津市气象台
[3] 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关键词
江淮切变线; 研究; 回顾; 展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5 [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江淮切变线是中国东部特有的天气系统,与梅雨期降水密切相关,为江淮流域地区夏季降水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为了提高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预报能力,深化对江淮切变线认识和研究,本文较为系统地回顾了江淮切变线的相关研究,包括江淮切变线的定义、分类、结构、形成发展机制、影响作用、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以及研究技术手段等方面,并梳理其研究成果,从经典定义和预报业务实际出发,指出江淮切变线结构的多样性和多尺度特性。同时,在回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望了在多源大气探测资料不断出现的当今,江淮切变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138 / 115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90 条
[41]   切变线暴雨过程中湿位涡的中尺度时空特征 [J].
吴君 ;
汤剑平 ;
邰庆国 ;
石莹 ;
裴洪芹 .
气象, 2007, (10) :45-51
[42]   梅雨锋的典型结构、多样性和多尺度特征 [J].
郑永光 ;
陈炯 ;
葛国庆 ;
朱佩君 .
气象学报, 2007, (05) :760-772
[43]   “05·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J].
熊文兵 ;
李江南 ;
姚才 ;
王安宇 ;
冯瑞权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1) :90-97
[44]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机理分析 [J].
张晓芳 ;
陆汉城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6) :625-631
[45]   湖南地区暴雨的分类及回波特征分析 [J].
黄小玉 ;
陈媛 ;
顾松山 ;
周雨华 ;
陈章法 ;
于华英 ;
夏正龙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5) :635-643
[46]   梅雨锋暴雨过程潜热及反馈机理个例分析 [J].
张晓芳 ;
陆汉城 .
气象科技, 2006, (05) :567-573
[47]   典型梅雨暴雨系统的云系及其相互作用 [J].
覃丹宇 ;
方宗义 ;
江吉喜 .
大气科学 , 2006, (04) :578-586
[48]   副高边缘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J].
周雨华 ;
黄小玉 ;
黎祖贤 ;
吴贤云 ;
夏正龙 .
气象, 2006, (01) :12-17+129
[49]   DECADAL CLIMATE VARIABILITY OF RAINFALL AROU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
王亚非 ;
高桥清利 ;
荣艳淑 .
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 2005, (02) :169-177
[50]   梅雨锋上MCS的发展、传播以及与低层“湿度锋”相关联的CISK惯性重力波 [J].
胡伯威 .
大气科学, 2005, (06)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