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相关因素干预试验

被引:8
作者
吴蓉
王侃
陈淑洁
姒健敏
机构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胃肠实验室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微生态制剂; 生活质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86 [筋腱、韧带、滑囊疾病及损伤];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针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可能的发病因素实施干预,探讨微生态制剂及抗抑郁药对腹泻型 IBS(IBS-D)的交互治疗作用,研究 IBS 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05年11月—2006年11月门诊和住院 IBS-D 患者92例,均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并经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其中63例随访时间按规定要求完成。患者按用药分为以下4组:单用匹维溴铵(商品名:得舒特)组14例,匹维溴铵+微生态制剂(商品名:培菲康)组22例,匹维溴铵+多塞平组12例,匹维溴铵+微生态制剂+多塞平组15例。用药前后4周分别进行肠道菌群检测、SCL-90精神评分、IBS 症状评分及 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各组患者 IBS 肠道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十分明显,且对5种肠道益生菌及精神症状均有明显影响。双歧杆菌、多塞平对乳酸杆菌、微生态制剂、肠球菌的调整作用明显(P<0.05),联合干预作用更显著。多塞平、双歧杆菌对躯体化、抑郁焦虑等症状作用明显(P<0.05),联合效果更佳;微生态制剂和抗抑郁药在降低肠球菌、肠杆菌及调节精神的交互作用明显(P<0.05)。结论 IBS 患者脑-肠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支持脑-肠互动在 IBS 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5羟色胺与胃肠运动及感知疾病——2005年美国DDW巡礼 [J].
罗金燕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10) :723-724
[2]   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 [J].
熊理守 ;
陈旻湖 ;
陈惠新 ;
许岸高 ;
王伟岸 ;
胡品津 .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04) :18-21
[3]   从脑-肠互动的高度认识肠易激综合征 [J].
胡品津 .
中华消化杂志, 2003, (05) :1-2
[4]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杨云生 .
中华消化杂志, 2001, (10) :44-45
[5]   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 [J].
潘国宗 ;
鲁素彩 ;
柯美云 ;
韩少梅 ;
郭慧平 ;
方秀才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01) :27-30
[6]   肠易激综合征回盲部肥大细胞的研究 [J].
杨云生 ;
周殿元 ;
张万岱 ;
张振书 ;
宋于刚 .
中华内科杂志, 1997, (04)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