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标识性变化

被引:64
作者
蔡昉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一、 引 言阿瑟·刘易斯(Lewis, 1954)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即传统农业为主的“维持生计的部门”和现代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部门”。在传统经济部门中,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众多从而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或者说,在这个部门中,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十分低下。由于这个部门的存在,现代经济部门在增长和扩大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变的工资水平不受限制地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经济改革效应分析——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视角 [J].
蔡昉 .
经济研究, 2017, 52 (07) :4-17
[2]   刘易斯转折点与公共政策方向的转变——关于中国社会保护的若干特征性事实 [J].
蔡昉 .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6) :125-137+223
[3]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 [J].
蔡晳 ;
王德文 .
经济研究, 1999, (10) :62-68
[4]  
成长的烦恼[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蔡昉, 2021
[5]  
四十不惑[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蔡昉, 2018
[6]  
中国是否超越了刘易斯转折点[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蔡昉, 2011
[7]  
“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 云南人民出版社 , (英)拉尔(Lal, 1992
[8]  
The Lewis model applied to China: Editorial introduction to the symposium[J] . Belton M. FLEISHER,Robert FEARN,Zhen YE.China Economic Review . 2011 (4)
[9]  
Gold into Base Metals: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J] . Alwyn You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2003 (6)
[10]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Japanese Economy[J] . Ryoshin Minami.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6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