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
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 Ⅱ.稻田土壤氮素养分的累积、迁移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50
作者:
曹志洪
林先贵
杨林章
胡正义
董元华
尹睿
机构:
[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生物固氮;
径流氮;
淋洗氮;
氮循环;
稻田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自然状态下灌溉稻田每年比旱地要多固氮27 kg hm-2,可以减少氮肥用量,既节约农本和资源,又缓解对环境的压力。太湖流域不同类型稻田在水循环中可吸纳氮素N 220 kg hm-2,是氮素的汇。该区平原稻麦轮作田氮素的径流流失量平均小于当年施氮量的5%,对苏南太湖地区面源污染的相对贡献率仅为7.5%,不是该区氮素面源污染的主要组成。稻田氮素向下淋失迁移的量低于麦田;太湖地区井水中硝态氮的超标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没有变化,说明该区井水中硝态氮含量高低与农业上氮肥用量没有直接联系。尿素挥发损失量稻季达施氮量的6%21%,麦季为3.1%6.5%;稻季氨挥发损失高于麦季;湿沉降带入土壤或水体的氮也是夏(稻)季高于麦季。总体上看,稻田向环境输出的氮少,而固定、汇集的氮多,“稻田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生态单元。
引用
收藏
页码:256 / 260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