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1
作者
梁一民
卢宗凡
赵更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陵
[3] 陕西杨陵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农业; 综合治理; 土地合理利用; 基本农田;
D O I
10.14123/j.cnki.swcc.1992.09.013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通过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将农林牧用地比例由1983年的1:0.3:0.5调整到1990年的1:0.98:1.2,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扭转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年土壤侵蚀模数由1.4万t/km2减少为6500t/km2,粮食产量达2175~3225kg/hm2,人均产粮由420.2kg提高到601.5kg,1990年人均纯收入达667元。该文以纸坊沟为例,论述了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结构和功能及实施途径,提出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要求达到的指标,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进一步治理开发的意见。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6+6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黄土高原地区粮田主要作物生产力及提高途径的初步分析 [J].
黄占斌 ;
张锡梅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黄土高原区域治理技术体系与效益评价专集), 1989, (01) :168-178
[2]  
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综合发展与合理布局.[M].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科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