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被引:30
作者
朱炎铭
王晓辉
张聪
袁伟
蔡超
陈尚斌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关键词
东濮凹陷; 石炭—二叠系煤系; 烃源岩; 构造—埋藏史; 成熟度; 成烃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东濮凹陷的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本溪组、太原组及山西组,厚度大,分布较稳定,其岩性主要包括暗色泥岩(含碳质泥岩)和煤岩。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遭受了海西—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甚至岩浆作用,导致了烃源岩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在区域构造作用控制下,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经历了海西—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晚期等多期复杂的构造—埋藏作用过程,其中最大埋深发生在喜马拉雅早期(东营期末),当时研究区煤系的埋深已达4 300m。在此过程中,有机质的受热温度呈"脉动状"变化,最高受热温度达260℃,导致煤系有机质成熟度呈阶段性增加,并引发多次成烃演化过程。早喜马拉雅期的晚期,相对生烃量大,是煤系主要成烃期,成烃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凹陷的前梨园和南部的马厂一带。热解实验分析表明,其煤系有机质最大相对生烃量为300mg/g。但受东营运动的影响,该期部分煤系生烃可能被破坏,导致成藏条件的复杂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东濮凹陷油气资源评价问题探讨 [J].
肖斌 .
石油学报, 2003, (04) :17-20+25
[2]   渤海湾盆地三叠系沉积厚度恢复及其意义 [J].
朱炎铭 ;
秦勇 ;
范炳恒 ;
李田忠 ;
姜波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1, (02) :87-92
[3]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下古生界原生油 [J].
王兆云 ;
程克明 ;
杨池银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3) :1-4+96
[4]   渤海湾盆地东营运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史卜庆 ;
吴智平 ;
王纪祥 ;
周瑶琪 ;
戴启德 .
石油实验地质, 1999, (03) :196-200
[5]   华北区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勘探前景 [J].
王兆云 ;
何海清 ;
程克明 .
石油学报, 1999, (02) :9-14+3
[6]  
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理论及其应用[M]. 地质出版社 , 秦勇等著, 2001
[7]  
天然气地质研究新进展[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戴金星等主编, 1997
[8]  
中国石油地质志[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翟光明,陆荣生主编,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