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23
作者
魏立华 [1 ]
闫小培 [2 ]
刘玉亭 [1 ]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社会空间结构; 广州; 清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1 [城市社会学]; TU984.2 [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清代之前广州长期作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港市、对外贸易、多元文化及"蕃坊"等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很大;清初广州确立"一口通商",对外贸易更趋繁荣,西关及滨江地带成为巨贾侨商集聚之地,而城内的满族与汉族在社会地位、居住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分异。从城市总体层面来看,清代广州呈现"西商—东官"的社会空间格局,西关平原及"南关"滨江地带"因港而商,因商而富",城墙之内的老城区则一直作为官衙区及官僚贵族居住区,"因衙而尊,因官而贵",这成为广州社会空间结构演进的历史主线。就清末的广州西关而言,已分化为纺织机房区、新兴高级住宅区及洋商区等社会区类型,具备殖民性河港贸易城市的社会空间特征。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限制,"一口通商"的港市繁荣,以及遵循封建礼制的城建思想等成为影响清代广州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613 / 62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