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自愿性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
被引:13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伟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星
[
2
]
机构
:
[1]
汕头大学商学院
[2]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
来源
:
华东经济管理
|
2008年
/ 05期
关键词
:
自愿性信息披露;
公司价值;
制造业上市公司;
D O I
:
10.19629/j.cnki.34-1014/f.2008.05.014
中图分类号
:
F233 [会计工作组织与制度];
F832.51 [];
学科分类号
:
1202 ;
120201 ;
1201 ;
020204 ;
摘要
:
根据代理理论与信号理论,资质优良的公司有动力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降低代理成本或突出自身竞争优势,因此,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或契约安排,自愿性信息披露将对上市公司价值产生影响。以此为切入点,文章选取了沪市2004年制造业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有必要进一步地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6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金字塔结构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影响:来自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验证
[J].
马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马忠
;
吴翔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吴翔宇
.
会计研究,
2007,
(01)
:44
-50+92
[2]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性信息披露实证研究——来自524家深市上市公司的证据
[J].
王惠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王惠芳
;
原改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财务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原改省
.
华东经济管理,
2006,
(02)
:127
-130
[3]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基于1998—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检验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宗新
;
张晓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东北证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张晓荣
;
廖士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东北证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廖士光
.
经济学(季刊),
2005,
(01)
:369
-386
[4]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 . L.L. Eng,Y.T. Mak.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 2003 (4)
←
1
→
共 4 条
[1]
金字塔结构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影响:来自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验证
[J].
马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马忠
;
吴翔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吴翔宇
.
会计研究,
2007,
(01)
:44
-50+92
[2]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性信息披露实证研究——来自524家深市上市公司的证据
[J].
王惠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王惠芳
;
原改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财务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原改省
.
华东经济管理,
2006,
(02)
:127
-130
[3]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基于1998—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检验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宗新
;
张晓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东北证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张晓荣
;
廖士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东北证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廖士光
.
经济学(季刊),
2005,
(01)
:369
-386
[4]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 . L.L. Eng,Y.T. Mak.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 2003 (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