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洞庭湖泊形态与水沙过程的互动响应

被引:18
作者
尹辉 [1 ,2 ]
杨波 [3 ]
蒋忠诚 [1 ]
曾发明 [3 ]
彭鹏 [3 ]
李景保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 惠州学院
[3]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洞庭湖泊形态; 水沙过程; 互动响应; 演进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3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以历史文献、图件及1951~2009年长系水沙等资料为依据,对比分析洞庭湖形态与水沙过程的互动响应,结果表明:由于湖泊形态与水沙过程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近60年间,水沙过程以多种形式改变湖泊形态特征值,如湖盆结构破碎、解体,水深变浅以及湖面﹑湖容依次减少1840km2及130×108 m3;同时湖泊形态特征值改变也引起水沙特性变异,在1951~2002年间湖盆蓄水量呈明显的增减波动,但同流量下汛期水位普遍抬高1.2~1.90m,西﹑南﹑东洞庭湖水位变幅依次增大1.61m、1.39m和1.35m,各主要水文站前5位最高洪水位排序的年份均出现在湖面积(容积)历史最低值,泥沙淤积率为70%以上;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及"退田还湖"后,高、中水位下湖盆调蓄量有所减少,城陵矶丰、枯水位分别降低1.12m及0.35m,西湖区与东南湖区的泥沙输出比均呈增大趋势,泥沙淤积率减至35.9%。其互动响应机制,可概化为泥沙淤积循环→湖盆结构破碎、解体,湖面湖容缩小→水沙特性异变→改变湖泊形态→水沙特性变异的互动响应动态演进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471 / 48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基于卫星遥感的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J].
刘可群 ;
梁益同 ;
黄靖 ;
刘志雄 ;
邱爱武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S2) (S2) :281-284+336
[2]   洞庭湖区的泥沙淤积效应 [J].
李景保 ;
尹辉 ;
卢承志 ;
毛德华 ;
周和平 .
地理学报, 2008, (05) :487-496
[3]   洞庭湖变迁的历史过程再探讨 [J].
周宏伟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 (02) :12-21
[4]   基于MODIS的洞庭湖面积变化对洪水位的影响 [J].
彭定志 ;
徐高洪 ;
胡彩虹 ;
张洪刚 ;
张红 .
人民长江, 2004, (04) :14-16+48
[5]   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 [J].
来红州 ;
莫多闻 ;
苏成 .
地理研究, 2004, (01) :78-86
[6]   洞庭湖区洲土变化特征与地壳沉降遥感研究 [J].
余德清 ;
皮建高 .
湖南地质, 2002, (01) :46-50+76
[7]   洞庭湖容积减小对洞庭湖和长江洪水位的影响 [J].
方春明 ;
钟正琴 .
水利学报, 2001, (11) :70-74
[8]   洞庭湖面积容积与水位关系及调蓄能力评估 [J].
易波琳 ;
李晓斌 ;
梅金华 .
湖南地质, 2000, (04) :267-270
[9]   泥沙淤积与洞庭湖调蓄量变化 [J].
李义天 ;
邓金运 ;
孙昭华 ;
李荣 .
水利学报, 2000, (12) :48-52
[10]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滩地出露天数的影响 [J].
邹邵林 ;
刘晓清 ;
刘新平 ;
郭聪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 (02) :254-259